张启运老先生访谈
Q:张老先生您好。
A:你好。
Q:今天想请您老为我介绍一下您过去是怎样读书的?
A:好吧,我就讲讲我小时读书的三个阶段的情况吧。
Q:那就太好了!
A:先讲我在私塾里读书的情况。记得在抗日战争时期,我五岁开始读书,因为我家是在沦陷区,学校就停办了,我只得就近进了私塾, 私塾读书啊,是非常单调无味的,整天先生讲学生听,教材有三字经、国文还有幼学和尺牍。后来还有论语和孟子,还读唐诗和千家诗等。读完一段要在老师面前背 过来,背不过来就要挨打,甚至罚站罚跪不给饭吃。并且美其名曰“先生打了无人保,自作文章考秀才”。我前后读了五年,好像坐了五年牢狱。那时提起读书,真 叫人害怕,我曾逃过三次学,也就挨了六次打。
Q:为什么打了六次呢?
A:唉小子阿,二三得六呵!家长加老师不就是两次了吗?花了五年时间也吃了许多苦头,可是收获渺渺。要说学得了东西,那就是背下了许多古诗和古文,到现在我还记得呢。
Q:那在私塾里就一点乐趣也没有了吗?
A:也有。背书的时候要背对着老师,两腿左右摇晃,身体也随着摇晃,背文章和背诗扯着嗓子,合着节拍有腔有调的唱读,有时候背的顺畅还做点丑脸,有时候 偷偷地看看老师睡着了没有,要是睡着了我就手舞足蹈,甚至打起拳来,引得哄堂大笑。不得了,老师要是醒过来了,唉那就乐极生悲了,不是吃几条“ ……此处隐藏561个字……处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远比长辈们那时的要好得多,可我们缺少了长辈们的那种艰苦朴素的精神,也很难体验那种在绝对的逆境中主动奋进克服磨难的坚韧毅力。
A:你讲得很对,我也觉得现在的孩子是少了那么一点精神。
Q:现在您该谈谈最后的话题吧。
A:好。最后谈谈自学的问题,我在读初中的时候,和许多同学们组织了一个读书会,名字叫做三余学术研究会。你知道什么是“三余”么?
Q:我知道,是东汉时期有个学者叫董遇,他挤出时间学习,提出“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雨者晴之余”三余读书法。
A:嘿嘿小家伙还有一套嘛,说得不错。我们那时候同学们学习都很努力,在校读书认真,校外亦抓紧自学,基本不留问题过夜。我们的三余会就是组织大家合理 安排校外时间,进行自学、互相讨论、写心得出专栏,收获不小。说也凑巧,当我初中毕业后,由于经济困难而辍学回家种田,真的过上了“三余”生活。我坚持自 学了几年,后来考上了师范,当上了教师,而我仍然坚持自学,后来考上了大专又坚持学完了本科课程,当时也运用了“三余”的精神。
A:看来这“三余”法确实还挺有效的。
Q:说对了一半,其实有效的不单是方法,主要的是要有刻苦耐劳的精神,你说对不?
A:谢谢爷爷,您今天谈的对我很有触动。我觉得今天听完张老先生回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,对我们九十后的这一代青少年有很多值得发掘的精神财富。作为这 代人中的一员,就从我做起,虽已无法体验前辈们那时的艰苦学习生活环境,但我会发自内心地去体会;虽已无法感受那时整个社会中洋溢着的激情与拼搏精神,但 我能试着去感觉。也许时代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,但精神的传承却会永久的延续!